皮瓣移植血運的觀察與護理
皮瓣移植在頭頸腫瘤外科應用較為廣泛,它對恢復受皮區外形和生理功能,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。由于手術技術要求高,風險大,一旦失敗將造成新的皮膚及軟組織的畸形和缺損,因此術后護理尤為重要。術后護理重點在于嚴密觀察皮瓣血運,注意維持有效血液循環,及時發現潛在不安全因素,提高手術成功率,促進患者健康。
外科手術后需要防止和檢測血管危象的發生,觀察皮瓣的頻率為:術后3天內每小時觀察1次,術后4~5天每2h觀察一次,術后5~7天每日2-4次,并準確做好記錄。
(1)皮瓣溫度的測定 一般皮瓣溫度應等于或略高于健康皮膚1~2℃,若低于3℃以上并伴有色澤的改變,常提示有血液循環的改變。
(2)皮膚顏色 一般手術后皮瓣顏色較健康皮膚處稍紅。如皮膚色澤青紫,常提示靜脈回流受阻;皮瓣蒼白則提示動脈供血不足。在自然關線下觀察皮瓣變化可靠。
(3)觀察皮瓣毛細血管充盈反應 可用棉簽或手指輕壓皮瓣,使其蒼白后迅速移開,若皮瓣在1~2s內顏色恢復正常者為血運良好,如超過5s或反應不明顯,則都有血運障礙的存在。
(4)觀察皮瓣腫脹程 正常情況下,術后2~3天內皮瓣呈輕度腫脹。當發生靜脈栓塞時腫脹加重,有時可出現皺紋甚至呈干癟狀。
(5)血管的充盈和搏動情況 一般淺層皮瓣有較大血管時,可采用捫診的方法檢查動脈情況。較小的或深層的血管,亦可采用多普勒超聲血流探測儀測定血流情況。
(6)激光多普勒 采用激光多普勒測定皮膚的微循環情況,是一項新穎的觀察指標,必須每小時進行觀察。
(7)針刺出血實驗 對一些皮瓣顏色蒼白,無法馬上判斷是否動脈堵塞所致時,可采用此法。要求在無菌狀態下以7號針頭刺入皮瓣深達5mm,如見鮮血血液流出,提示動脈血供良好,否則提示動脈危象。
皮瓣移植術后,對移植組織血液循環耐心細致全面的觀察,綜合判斷,及時發現問題,早期處理潛在不安全因素,可大大降低血管危象發生,提高手術成功率,促進患者早日康復。
(頭頸科 羅顯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