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T與CT檢查有何不同
很多患者會把ECT和CT這兩個檢查弄混,常常把ECT當作是CT,擔心有輻射之憂。其實,ECT與CT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檢查方法。
所謂“ECT”,是指發射單光子計算機斷層顯像,通常在大型醫院的核醫學科完成。它是一種利用放射性藥物的檢查方法,這種藥物具有一定的生理生化特征,可通過其了解人體器官的功能和生理、生化及病理等方面的變化。因為,大多數疾病在病程的早期僅有功能、血流、代謝和受體方面的改變,其成像的基本原理是,將某一放射性藥物引入體內,利用靶向原理很快被某個器官或病灶特異性攝取,根據它在臟器內外或病變部位與正常組織之間分布的差異,通過ECT儀器靜態或動態探測,根據顯像劑分布的差異,如稀疏、缺損或過度濃集等方式來了解疾病。比如,甲狀腺結節顯像,靜脈注射甲狀腺顯像劑30分鐘至60分鐘后,被甲狀腺吸收,通過ECT顯像,便可了解甲狀腺結節的位置、形態、大小、數量及其攝取功能情況等,可清晰看出結節是單發還是多發,是“熱結節”還是“涼結節”或是“冷結節”。結合抽血查甲狀腺激素及相關抗體,以及結合患者的病情,便可明確診斷結節是甲亢、還是甲減、或是甲狀腺炎癥、甲狀腺腫瘤。ECT檢查通常用的顯像藥物的有效時間短于6個小時。
由于顯像原理的不同,ECT儀器本身不發出射線。而且它更側重反映器官的血流、代謝和功能。比如,骨骼顯像比普通X線拍片或CT檢查可提早3-6個月發現病變。因此,對一些較易發生骨轉移的癌癥,如乳腺癌、肺癌、前列腺癌、食管癌、甲狀腺癌等,即使患者沒有骨痛,也可做該檢查,以早期發現轉移病灶。此外,ECT顯像對早期了解心肌、大腦等的血供,以及診斷腎臟疾病、甲狀腺疾病、腮腺疾病等等,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ECT檢查用的顯像藥物大部分都會很快自動失效,并通過小便排出體外,其化學含量和輻射量都很微小,沒有不良反應,也不會誘發過敏反應。只要用藥劑量合理,不會給受檢者造成健康損傷;颊邫z查后可以適量多飲一些水。
所謂CT,是指X射線穿透式計算機斷層顯像,是在影像科(CT室)完成,它是利用X射線束對人體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,由CT機接收穿透過該層面的X射線,CT圖像是以不同的灰度來表示,反映器官和組織對X線的吸收程度,經計算機處理成像。醫生通過觀察各器官組織的CT圖像,來判斷疾病。
CT更側重反映的是器官組織的解剖和形態結構;圖像清晰度高。CT的應用歷史較長,不受藥物限制、適用范圍更廣,所以,應用更方便。檢查時需要對受檢部位以外的器官采取防輻射措施。
ECT檢查與CT檢查是互為補充,二者不可替代,根據不同的病情,可選擇不同的檢查方法,當然,無論是ECT還是CT,除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盡量不要做此檢查外,兒童是可以做的。
(核醫學科 曾林峰)